非暴力沟通 读后感4000字

 

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在线阅读地址

非暴力沟通 读后感 第(1)篇

爱自己,从好好和他人说话开始

01

最近常常因为女儿吃早饭磨蹭的事情生气……女儿还嘀咕,怎么又生气了?有时候把自己气得要死,别人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发怒、生气,是因为自己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语言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使用暴力的人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哈佛幸福课认为,我们的幸福不仅取决于个人取得的成就,还取决于和周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没有人是孤岛,我们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息息相关。学习沟通技巧,是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最终学会照顾好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学会爱自己。一切的事情落脚点是为了自己上,也才更有学习和做出改变的积极性。

02

使用非暴力沟通时,可以从表达自己或倾听他人开始。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是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不评论不比较。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描述应当是一次性的或者是有具体的数字。避免用含糊的词语,比如“经常”、“很少”。如果语言带有评论,词不达意,容易造成误会。我和女儿沟通吃饭问题的时候,只要简明地说,你今天的饭还没有吃完。而不是说,你最近都不好好吃饭。

03

感受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通过表达内心的想法,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选择哪种感受,取决于我们处在成长的哪个阶段。

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也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04

他人的言行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这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

感受源于需求,所以我们要探究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说明需求的时候,正面积极并且具体,避免抽象概括。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05

请求就是我们告诉别人,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请求不当时,别人会把请求当作命令。

请求与命令区别在于: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女儿不想吃早饭的时候,我如果说:“以后不给你买冰淇淋了”这是威胁,没有尊重她的感受,不是请求。

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例如,如果我们想问别人“你说的是什么事”,我们可以说:“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告诉我好吗?”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如果人们怀疑我们的诚意,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动机。也许,我们只是在机械地运用非暴力沟通,而忘记其目的。

在一些情形中,对方也许需要一些时间来了解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

06

当别人遭遇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实际上倾听更有效。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我们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我以为是女儿不吃早饭这件事让我生气,而真实的原因是,女儿不好好吃饭,我担心她的健康,我需要安全感。女儿不吃饭,是刺激,不是原因。

希望他人因为内疚发生改变,就是将刺激和原因混为一谈。而且,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假定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她却没来。如果彼此的关系处于比较微妙的时期,我们可能会忧心忡忡。如果我们看重的是诚实守信,我们也许会觉得不耐烦。反之,如果我们想休息一会儿,我们可能就不会介意她来晚了。因此,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

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不论是友谊、诚信还是休息,我们就可以更加体贴自己。我们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但不再生气。可是,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

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学会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但是,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要做到书中讲的这些并不容易,工作中、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好沟通,或者我们不愿付出耐心沟通的人。我们可以先从爱的人身上练习。我自己就是先从亲子沟通开始。实在做不来不必勉强自己。毕竟,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