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 读后感4000字

 

巨婴国

作者:武志红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我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巨婴国在线阅读地址

巨婴国 读后感 第(1)篇

 

一、综合评价

平心而论,这本书立意新颖,视角独特,毋庸置疑,作者著作此书经过了一番思考。武志红结合社会热点事件,用“巨婴”理论加以解剖,看似有理,却又过于牵强、绝对。另外著者并未做数据统计,仅就其做过的诊疗咨询案例为样本(作者在后记指出:从2007年到2016年积累了将近一万个小时的咨询量,直至当前还保持三十来个来访者咨询时间超过三年),纵然几千几百的人数不算少,案例有共性部分,但试图以此得出结论概括中国十三亿多国民心理之巨婴特征,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作者似乎想用“巨婴”这一概念去解释中国的文化、国民性以及诸多社会事件,私以为这玩意儿还不足以充当“万精油”的角色,到处都去抹一抹。武志红想要探究人性本质的宏伟心愿固然可敬可佩,其冒险精神也值得表扬,但要是更严谨更科学一些就好了。

在书中,作者围绕“巨婴”这一主题,首先谈其概念(还提出了“全能自恋”这个概念),并结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当代各种社会现象(诸如皇帝梦、集体主义、中国式好人、孝顺文化、杨元元事件、富二代、妈宝男等等),加以解释。乍看还是挺有道理的,可是经不起推敲,另外很多时候概念模糊,到处套用,举的例子也是让人莫名其妙(用影视作品里的虚拟人物论证事实性的论题),没有代表性。另外,我认为许多现象不仅是中国人,就算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出现这些情况,想来有些“扣帽子”的嫌疑。

二、核心

作者定义: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1岁前婴儿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而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都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还停留在1岁前。关于中国人还集体停留在1岁前的婴儿期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中国的吃文化非常发达。

我虽然觉得荒谬,但也不知该怎么解释中国发达的吃文化为好,此时感觉自己仿佛是个哑巴,有口难辩。作者谈到,从年龄来说,精神分析师们私下里会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都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也如是。所有的依据都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到底可不科学呢?我不置可否。

三、拾慧

虽然认为书中许多结论值得推敲,但我也认同作者的一些思想,作者强调要独立思想

那些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学说”或者“师傅”,是在剥夺你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最重要的东西:自由选择的权利。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句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则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

工作前的过渡:

在写文章前,先看大量资料,然后让自己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感受身体。这样静心一段时间后,再开始写文章,就会变得有效率很多。

如何对待身边人:

在某些时刻,在你珍惜的人面前,全神贯注地在一起,用你的全部身心,去听对方讲话。

做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命的意义,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这样说: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尊重你的感觉,哺育你的感受,成为你自己。

与自己相处:

从此以后,我有了一个意识,如果接二连三发生不顺,不管大小,都需要安静一下,看着自己内心是否有了敌意,然后就去安抚它。

解剖中国人性格的书还有很多,比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这两部较为深刻,才看过了林语堂的《中国人》,写得不错,值得读一读。作者还推荐了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找来看看。

处理愤怒:

觉知自己的愤怒,大大方方地去表达愤怒,同时,又能容人,并能在沟通中转换敌意。能做到这些的话,就太好了。

四、有趣的论断

中国式择偶标准中,理想男性的标准是责任心和上进心,通俗点说,其实就是喂我和养我。看《西游记》时,我一直纳闷,吃口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那干吗非得把唐僧整个煮了,吃他一口肉不就得了?“孝”这个字,拆开来可以理解为“砍孩子一刀,并将孩子埋在土中”。虽然大家很敬仰如来佛,但孙悟空才是我们真正的榜样。于是,国内外无数风景胜地与名胜古迹,都留下了“到此一游”的中文。作为一个个体的中国人在这个社会可能觉得孤单而破碎,这都是因为在心理上需要有人陪伴,否则会直接面对破碎未成形的自我,这很可怕。

其实,这本书提出了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一番,作者的角度是一种看法,我们未尝不可自己动动脑筋。比如:

作者认为中国人还是1岁之前,英国和美国整体达到了3-5岁,德国和日本在1-3岁。今天,纽约、伦敦、东京这些国际化大都市,想来住在这些发达地区的人们心理年龄应该走在前列,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否就超过我们呢?我认为不一定,许多人醉生梦死,这些“成熟”的地方也是毒品、走私、枪支、犯罪频发之地,那里灯红酒绿更耀眼,水泥森林更密集,包容性确实很大,冲突却也更多,那里的人们在各方面就比我们更成熟吗?或者比我们更幸福吗?孝文化真的如同作者说的那么不堪吗?(作者好像只认可“孝”的消极含义,不堪积极的一面,把“愚孝”等同于“孝”了)集体主义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吗?为什么要说男女找朋友都在“找妈”?夫妻之间不就是应该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吗?作者口中的“全能自恋”,为什么把人怀有期待,期待破灭说得那么“邪乎”?世界上没有人希望期待落空的吧,就算生气失落也是人之常情,为什么一定要定义成中国“巨婴”的“全能自恋”心态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全世界恐怕50%以上的人都有“全能自恋”了。

最后想说,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和历史,国民性也由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塑造。历史的漫漫长河里,不管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一种平衡。集体主义也好,个人主义也罢,各有优劣。中华民族历史享有五千年之久,我们虽然有诸多弊端不足,万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读此书之时,我曾向一个美国朋友抱怨中国各种缺点,人家却立即反驳: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绵延了数千年,我相信其内在生命是长胜而富足的,许多人羡慕美国,赞美我们的民主,但其毛病也是一大箩筐,个人主义疯长到令人难以启齿的地步。所以我清醒地意识到,每个国家都在缓慢地前进,途中有壮丽的美景,有平缓的节奏,也有阴暗的旋流。我们没有必要否定所有的传统(例如“孝”和“集体主义”),我想更应该做的,是去补充这种平衡,强调宽容、理解和自由。这样的社会才会更好,这样的人民才会更幸福。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