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之花》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

小丑之花
作者:太宰治
《小丑之花》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读完这本书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就像看一部悲剧电影的前传一般,不仅理解了故事的走向,更多的是体会过程中的痛苦。以目前的状态,我只能感受到太宰治的挣扎,至于这挣扎会有多熬人,我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当然,我也一点不想去尝试。“救命”这两个字写满了全书,太宰治就像一条快被淹死的鱼,进退维谷。他难以脱离他生存的土壤,可这片土壤早已被毒素覆盖。我不是他,我不能为他提供任何一点意见和建议,只能看着他窒息的样子,残忍的等待那解脱的瞬间。结尾处的书信往来,看似杂乱,实则是点睛之笔。虽然用结果反推过程这种做法很无耻,也很没有说服力,可我始终觉得,那一封封的书信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论是称赞亦或者奚落,不论是帮忙亦或者求助,对于太宰治敏感的内心来讲,都像刺入了一把把尖刀,遍体鳞伤。从文学角度来说,我希望有更多像太宰治这样有力量的作品诞生,从其他方面来讲,感受这样痛苦的人,能够越少越好。

《小丑之花》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有人会说太宰治像是《人间失格》中的大庭叶藏,在我看来,不如说更像是《小丑之花》中的主角。
《小丑之花》的主角实际与《人间失格》同名,这部小说也可以看作是《人间失格》的创作原型。太宰治21岁时,曾与银座咖啡店的侍女相约于镰仓投水自杀,可最终只有女方死去,而太宰治获救。后来出于让女性独自死亡的罪恶意识,太宰治创作了《小丑之花》。
《小丑之花》的情节可以说是太宰治的这一次自杀经历,描写了叶藏殉情失败后进疗养院的事,但不同于《人间失格》中叶藏的自卑、怯懦、颓废,《小丑之花》里的的叶藏,年轻、冲动又骄傲。太宰治在这部作品中三次写道:“秉持美好的感情,人们创作出丑恶的文学。”这应该也是他对自己心中尚存美好的一种证明吧。
 

《小丑之花》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太宰治为什么被称为“无赖派”的作家。很多地方感觉到他在地上打滚,写不出好文章打滚、穷打滚、想死打滚、耍赖,喝醉酒一样大骂——或者真是醉的,但滚着抗议一阵发现徒劳,又顺势从地上爬起,土也不拍,卑微地妥协。又伟大,又卑贱,毫无目的地服务——或许是服务读者——成为小丑就能够在众目睽睽中放声痛哭,哭自己是个众人眼中的小丑,将真实的泪掩藏在事实中,像玩笑一样才敢传达出去。小心翼翼将痛苦包裹上笑料这个坚韧的壳,如漂流瓶一样抛入文字之海,既希望又绝望。
——“我是残缺的!!”他努力咆哮暴露出伤口,而创面迎着风却又痛到畏缩。表达痛苦竟如此羞耻,嘛,这就是太宰啊。
 

《小丑之花》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4)篇

 

几乎没有看懂过太宰治写的东西,可能是我还没有那个水平,或者说难以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看过他的《人间失格》《维庸之妻》还有就是这本短篇或是散文集《小丑之花》,对我来说,他的写作总是天马行空的,他似乎根本不在乎读者能否看懂或者看完会怎么想,他更像是写给自己看的,突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自传式的写作,几乎每个作品里都或明显或隐匿地宣泄三个字“我想死”,文学界大概只有太宰治一人如此阴郁隐忍了,所以也有了现实里那样的悲剧。其实这个世界还是很美好的啊,真可惜,真得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活得太苦了,看不到那些美好。有些是作茧自缚,有些实在是外界原因,无论哪种,都无可厚非。

 

《小丑之花》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5)篇

 

看《小丑之花》时一直在想,自杀是不是天才作家最浪漫的归宿。有个我很喜欢的人说,四月是个悲伤的月份,四月来临时,海子死了,王小波死了,北岛死了。《小丑之花》是太宰治先生以自己的自杀经历,写的一本自叙形式的作品,这些文字经过别扭的翻译变的死板,生涩,但即使这样仍然令人深思。一直以来,很难欣赏日本文学的美。像日本人一样,日本文学中也影射着强烈的克制和规矩让人窒息。那些乏味的礼数和恼人的拐弯抹角让读书变成了一件需要耐心的事。《小丑之花》里罗列了大量闻名遐迩的日本作家和俄国作家,想必这些人以艺术家特有的存在方式,给予了想要轻生的太宰先生某些快乐的力量吧!

 

  • 《小丑之花》读书赏析 在线阅读(6)篇及在线阅读
  • 《小丑之花》读书笔记
  • 《小丑之花》读后感(6)篇
  •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