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七年之后再读此书,还是觉得震撼,读到许多熟悉的情节不觉潸然泪下,对书中的人物理解又更深了一些
一路看来有很多人看不惯梁萧的不分善恶,先时心无家国大义,助元灭宋,后又不顾兵将情深,反出元军,抱憾终身。从一开始驰骋战场到后来看不得战争不断生灵涂炭,功名尽在一念间灰飞烟灭,以至于落得个既被元人追杀又被宋人厌恶的下场,看着令人觉得有些遗憾。
但仔细想,这样的人生更为真实。他失去父母的时候还小,心性未定,并没有人教导他分辨是非善恶,除了在天机宫遇到的花晓霜,没有人真心对他,甚至许多人对他心怀歹意。虽然后来遇到柳莺莺情投意合,但又惨遭奸人拆散,终究分道扬镳。逃出韩凝紫之手后他带着阿雪妹子一路往北,回到父亲的故居,遇到父亲的故人,又结识了一帮好兄弟,难能体会到真情的他,当兄弟们冒着战死沙场的危险参了军的时候,实是因为情义才随他们入伍好照应。
然而年少聪颖武艺高强的梁萧怎么可能埋没于普通士兵之中,很快他便从十夫长到百夫长到千夫长到一军统帅,直到后来蒙忽必烈恩宠授为平章,命他北上平定内乱。此时的梁萧却备受良心上的煎熬。
伯颜曾在他厌倦战争的时候告诉他一统天下之后便无战争,他信以为真便全力助元攻宋。却没有人告诉他,他布阵运筹研制机关辛辛苦苦攻下襄阳城,会令得一城百姓惨遭屠杀;也没有人告诉他,战争竟会绵绵不绝,外站未平内战又起,他纵有天大本事也只是个让百姓受苦的帮凶。他对战争的认识,全靠一路亲眼所见: 硝烟弥漫,家破人亡,尸横遍野,他这才渐渐明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后幡然悔悟,不顾伯颜与忽必烈的厚爱,远离战场,放弃了光明前途。
如此一番波折,杀的人便是杀了,助元人打下的江山便是打了,宋人谴责他时,即使他心中有莫大悔恨,时时自我煎熬,他也不曾辩解一句。
公羊羽说梁萧做事全凭一己喜好,猜测不得。我深以为然。
他起初助元攻宋,全是因为为了保护他的兄弟,后来反出元营,全是因为心疼天下无辜百姓。他母亲是蒙古皇族后代,父亲曾是宋朝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与他而言,家国并没有什么具体概念,特别是到后来,家国二字,竟成为他周身的一座牢笼,让他在江湖上举步维艰,若非武艺高强且精通算术,他都差点被逼得心如死灰了无生意。
幸运的是,梁萧的女人缘是真的好,从花晓霜,到柳莺莺,到阿雪,到风怜,这几个女子却是真心待他,死心塌地。
阿雪和风怜就不说了,一个是义妹一个是徒弟,一个为梁萧而死一个苦苦想着如何让梁萧活下来,都是痴心不改的可怜女子。
而花晓霜和柳莺莺这二女,尽管我看完书已知最终陪着梁萧的是花晓霜,但我始终更偏爱柳莺莺一些。大概是我性子与她更相近些。
当初在破亭里喝酒欢聚,花晓霜悄悄在酒里下迷药迷晕众人,想要忍痛离开却被柳莺莺拦下,最后该梁萧做选择的时候,他说,自花晓霜的眼泪打在他身上起,他便做好决定了。莺莺要走他也不拦啦。
读到这一段,我实在是不忍再读下去。是啦,柔弱女子总是更让人想保护,而柳莺莺这般聪颖过人一肚子主意又从不肯示弱的女孩子,终究是会被认为很坚强的,可以放心放开手的。
莺莺初遇晓霜时心狠手辣,认定晓霜抢走她的梁萧还整天假装好人,几次欲下杀手,好在要么花生阻挡要么因为其他原因不得手。这个片段很多人说受不了莺莺的狠毒,我却看得哭出来。
此处的莺莺让我想起了韩凝紫,同是心爱之人被人夺走,两人同是如刺猬一般全身是刺狠狠出击想要捍卫自己的爱情。我很怕最后我心里头最喜欢的莺莺落得韩凝紫的下场。
后来那场混战中梁萧被云殊偷袭掉下海,大家都以为梁萧死了,悲痛欲绝之时,莺莺救醒昏过去的晓霜,温声细语抚慰,告诉她“你只要好好活着,报仇的事由我来”,“不要哭让敌人看了笑话”,几乎每次读到莺莺的片段我都要哭,这个女孩子也是命途多舛,从小到大吃尽苦头,她独自一人摸滚打爬闯江湖,自然不能像花晓霜一样柔弱,练得巧嘴伶俐聪明能干坚强过人,刀子嘴豆腐心,那时梁萧一去,她义不容辞挑起责任,带着花生和晓霜与贺陀罗周旋,再危险的情况也强撑着不露怯,让人看了却着实十分心疼。
当然梁萧最后选择花晓霜也是情理之中,确实花晓霜也很让人心疼,而且也更需要他照顾陪伴。
但是柳莺莺离开后伏在马背上痛哭的那一段又赚了我许多眼泪。后来他们天山重逢,柳莺莺最初竭力克制心意,后来谈笑间似乎完全放下了,最后梁萧离开天山时回头又看见林子间绿光一闪,让我呆愣良久,怅然若失。唉,若换做是我,我的做法和柳莺莺是一样的。不想伤害晓霜那么善良的妹子,不愿让梁萧为难,更不可能接受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爱人,最后也只能带着一颗痴心独自离开了吧。
萧千绝这个老家伙,也赚了人不少眼泪,他是老怪物,性子乖张跋扈,行事怪不可测,虽说杀伐无情,实际上却极重情义,他几次本可对梁萧下杀手,却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放他走;他给弟子萧玉翎和萧冷父亲般的爱;二人死之后萧千绝一夜之间白了头,骤然苍老;后来花晓霜和花生赵昺在贺陀罗手下救了他一命,他心念恩情,悄悄尾随他们行走江湖,暗中帮他们解决一切凶事恶事;最终梁萧独自一人在天机宫大战元军的时候,萧千绝赶来与他并肩作战,不假思索为他挡住了致命的羽箭,溘然长逝。
对于这个人设为主角宿敌的大魔头,我却怎么也讨厌不起来。
还有云殊公羊羽花生九如以及其他许多人,就不一一写了,只觉得书中每个人都仿佛有血有肉,就连令人讨厌的明归,在脱欢烧了天机宫时也奋起反抗,一掌杀了脱欢,不顾生死扑向藏书阁,脑子里想的是幼时和花无媸说过的话:“书在人在,书亡人亡”,令人动容。
当然,我认为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一本完美的书,凤歌的文字也存在一些缺陷,只是瑕不掩瑜,作为继金庸古龙后的武侠小说家,他用带着古风和江湖气味的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情有义亦正亦邪的大昆仑,这就足够了。
《昆仑(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看过的一些感觉精彩的值得回味的武侠和现代小说,都隐隐透露出一些禅机。可能人生的意义是我们一直想要追寻的,有时感慨芸芸众生,万象皆苦,有时没来由惊觉一切都是虚无。有人命途坎坷生存不易,有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有人困于感情郁结于心,有人终其一生盼有所成就,每一个人都在奔忙,而最终,都将归于尘土。你想看时,世间百态,喜怒哀乐,五彩缤纷或丑陋不堪,你不想看时,哪有什么世间,哪有什么众生,哪有什么苦痛,哪有什么可追寻,不过是无尽的虚空,何必在意,何必有执念,何必给自己处处设限。名利是云烟,苦痛悲欢是云烟,恩怨情仇是云烟,抱负理想亦是云烟,可能生死一线间才会发现,人生哪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人生哪有什么意义可言。
《昆仑(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大学时看《昆仑》,颇喜欢梁萧此人的性情,刚烈率真,虽然自我,但一生正气,甚合我心。
今日再次看完《昆仑》,觉得金庸之后,凤歌的《昆仑》确实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气势,对梁萧,柳莺莺,花晓霜等人的塑造也是生动形象。情节上从天机宫起,到天机宫落。经历天机宫变,襄樊之战,二女争君,海上沉浮,人剑相御等,历时三十载左右,也算跌宕起伏。
还是佩服凤歌的文学功底,于地理,于算学,于诗词,于佛理,于金庸武学都有造诣。
最喜欢的其实是九如这个角色,于狂悖处见高明,真乃一代祖师。为人当如此,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惩恶扬善,洒脱不羁。
《昆仑》以九如之行作为结尾,真如书中主旨:西方巍巍,大哉昆仑!
《昆仑(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4)篇
不少情节跟金庸的小说类似,毕竟是受金庸很大影响,跟射雕中家国情仇有些类似,加上数术之后确实添了不少亮点,另一个亮点是主人公父母一个汉人一个蒙古人,在宋末元初的大背景下究竟帮元攻宋还是帮宋抗元,在经历了同伴战死,爱人被杀,一幕幕战争带来的惨剧之后,人生观开始一步步改变。凤歌还是想写出一个很大的框架,不仅仅拘泥于武侠世界本身,出世还是入世这些话题讨论了很多。练武究竟为了什么,报仇、建功立业、天下第一、还是陪爱人四处行医?感觉武侠本身只是一个载体,凤歌想讲的是一个关于选择故事吧,在这些背景下的一次次选择,从进天机宫到成为蒙古平章再到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战。女性角色中相比花晓霜还是更喜欢敢爱敢恨的柳莺莺。
《昆仑(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5)篇梁萧由天机宫入世,最后也在天机宫殒命,前半生顺天而行,助元破宋,时势造英雄,从叛元始逆天,无以为者,便知人力有时尽。
梁萧的身上总有郭靖的影子,郭靖少时助成吉思汗,得知自己是宋人后又驻守襄阳,足见家国情怀成就了郭大侠,而梁萧有蒙汉混血,虽然看破尘世的战争,内心通达,却也没了自身立场,宋元头均要置之死地。
比较而言,云殊能够为了大业不拘个人小节,虽然有时迂腐,却可以说大义当先,算是入世的大侠;九如只求己身,将自身的信念练臻化境,是出世的大侠;公羊羽婆婆妈妈,空有盖世功夫,连英雄也算不上;反倒是萧千绝胸中自有乾坤是黄老邪一样的人物。
大时代下群雄的影子怕也只能是这样。
2006-2018十二年读了不下五遍,第一次读完还是少年,梁萧一生波澜壮阔,笑傲江湖,快意恩仇,好不痛快;这次读完已快步入中年,却读出了一些人生,比如一万小时定律、比如情之一物、比如禅…较之金庸经典,或许还有一些欠缺,但是完整性、连贯性和整个宋末元初的故事背景,自成一体,让人读完畅快淋漓。喜欢梁萧,也喜欢九如,其实小说中每个人都反映出现实世界中的自己或身边的人,可能映射出一点,也可能八九不离十。爱读武侠,因为江湖气概,社会何尝不是江湖,行之于世,快意恩仇,侠肠义胆,不恃强凌弱,专注于自己的“武学”,谁都可以是江湖高手。曲水滔滔,归兮沧海西方巍巍,大哉昆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