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画绝对是好画,荷兰艺术评论家戈施耶德称它为:北方的蒙娜丽莎。可惜维梅尔这个谜一样的画家并没有留下这幅画任何的文字记录。所幸这也就赋予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寡姐早年间出演了这部根据雪佛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当然这部小说所阐述的故事并不是画作本身的历史,只是雪佛兰开了一个脑洞。看完电影发现有些地方完全不理解,比如为什么葛利叶怎么都不愿意打耳洞、葛利叶的父亲为什么要给葛利叶一片瓷砖等等,电影中关于人物背景设定和内心变化都没有交代,只是简单的通过一个镜头来展现,使得我这样一点都不了解内情的人看得只是一脸迷茫。赶忙搜了小说,才慢慢了解了很多电影中展现了但是我却没看出来的细节,比如一开始葛利叶按照洛伦色环摆放的蔬菜。葛利叶在小说中绝对是一个心机婊,属于那种扔在后宫也可以好好活下去顺便可能还可以勾起皇帝注意的那种,所以在小说中整个人物形象完全不如电影里讨喜。葛利叶和维梅尔之间构架起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串联了整个故事,粗枝大叶的我没有读出来他们相爱的轨迹,但是倘若两者相爱的依据成立,那么葛利叶就处于维梅尔家庭的第三者的位置上,同时对于彼得则处于出轨的状态。因此不管从正反两个层面上说,葛利叶的爱情就像飞岛拉比达悬在天地的迷雾之间。大学的时候老二问我: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哪个比较严重。我回答:肉体出轨。老二的意见正好相反。随着越来越多的故事展现在眼前,我也愈发认同老二的意见。当维梅尔愈发和葛利叶就绘画的问题聊得来的时候,不能说维梅尔不爱玛利亚·辛,但是此时此刻在精神偏向上绝对更加偏向葛利叶,即使我一直认为维梅尔是不爱葛利叶的,只是在单纯的利用葛利叶的天赋技能帮自己画画,依然精神上出轨了。有时候一个人是分不清欣赏突变的好感和爱之间的差别,内心的愉悦却是骗不了人的。不过即使不是爱,维梅尔还是显得很渣,利用了一个少女怀春的懵懂来换取自己的便利。两个人在一起不论友情还是爱情,聊得来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是同样带着绘画天赋属性的葛利叶和一个对绘画一窍不通甚至在画室里笨手笨脚的玛利亚·辛,也怨不得维梅尔更偏向葛利叶。处在和玛利亚·辛同样尴尬地位的还有彼得:为了葛利叶的一切费劲心力,瘟疫期间拼命打探消息,平时又少不了给葛利叶父母送点肉、送点生活用品什么的,真的是做到了一个追求者能做的最好的,但是很明显葛利叶对于彼得只是一副长期饭票的心态,心里心心念念的还是她隐约可见又遥不可及的画家主人。但是再想想人生已经很无趣了,是应该出现一个熠熠生辉的人来告诉我们平淡是不存在的——一遇杨过误终生,但是不遇到,怎么会知道峨眉山的晚霞像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烟花;不遇到维梅尔,葛利叶又怎么会发现白云其实不是白色,光影的变化是那么多姿多彩。多年后,葛利叶嫁给彼得每日和猪肉、牛肉作伴,午夜梦回少年时,会不会泪水和微笑一起落下呢?当双方都处于一种肉体和灵魂分离的情爱状态时,就会莫名的感觉,即使身体上靠的很近那有怎么样呢,心灵的碰撞才能撞出喧嚣的火花。这部小说真的是讲述一段奇异的情感吗?或许是的,但是最重要的觉得雪佛兰突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没钱你的人生只能溃逃:葛利叶因为家里穷,毕竟去信仰不同的天主教区工作,后来不得不依靠彼得维持家庭的必须;维梅尔因为需要钱,不得不答应梵路易文的要求绘画葛利叶,其中还存在葛利叶被潜规则的危险性;卡萨琳娜需要女婿的画作卖钱来维持家用,即使知道葛利叶会威胁到自己女儿在家中的地位也默认了葛利叶帮助维梅尔绘画;法兰因为家里穷只能去做瓷砖学徒,根本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逼死英雄汉。古人诚不欺我。P.S.玛提格陷害葛利叶的时候竟然没有任何女主被诬陷的刺痛,反而觉得,这孩子做的真棒,懂得想办法维护自己家庭的稳定。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1.这可以是一个爱情故事,一方高高在上,一方低入尘埃;两个人一个是有妇之夫,一个是年轻的姑娘、一个是画家一个是女佣、一个是天主教一个是新教(细分不太懂,但一般指的就是基督教了),怎么看都是格格不入,但艺术创作的过程却如神交一般,仅仅是作画过程中;这可以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一个有点残酷的成长故事,拗不过现实,那一份画作构图的艺术天分被舍弃,从对画家的爱慕到嫁给疼爱自己的肉铺少东家;这可以是想要穿越阶级,但最终失败,讽刺的是对葛里叶吐脏水的大多都是市井上的其他女佣、她的家人,总之都是底层人民,却自己人看不起自己人,葛里叶在这些人当中多了一点自尊多了一点愿望便显得有些突兀,这不是这群人该有的,最终成为市场上摊铺的一份子,我反倒心安——大有大幸福,小有小确幸,与其一人闯荡江湖,不如在爱自己的人的庇护下更安全、更安稳。2.在物质得到满足前,提前一步想要拥有精神上的东西,显得有些奢侈,但这就是长大的过程啊——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是人性本身固有的、深入骨髓的需求。小时我们有大大的梦想,时间一点一点往后推,我们发现得先有面包。活着不仅仅为自己,还有家人,这一家人都需要面包。3. 结尾只有一个情节是意料之外——男主人把画作借回去。所以这终究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爱吗?爱的是这幅画还是画里的人?我赌后者。不是因为借画的这一举动,只是因为我相信一个画家相比普通人更灵敏,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间,这种默契的流露足够感动每一个人,何况这是一个感觉更加灵敏的画家。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名人轶事总是那么吸引人。。我几乎都以为是真实发生的啦。。。不过,时隔这么多年,又何必拘泥于事情的真伪呢?霍金先生说,未来只有一个,过去有许多个。。是的,人证已经离开,物证已经湮灭。。留下的只言片语又能代表什么?就像前些时候的那个梗“若干年后的人类挖掘出我们时代的一个玄幻小说迷的电脑硬盘,惊叹于我们这个时代修真者的伟力,失落于修真秘籍的失传。”。。到底是史料引导人们的记忆还是人的信念创造了史料呢?幸福的女人懂得急流勇退,聪明的女人知道无声胜过万言。。特雷西笔下的葛丽叶是多么的幸运,获得了属于凡人的最幸福的结局——安宁度日。。。作为虚构人物的葛丽叶是不幸的,没有玛丽苏附体,没有洪荒之力,没有战魂觉醒,甚至都没有穿个越。。。。谁又不愿意成为焦点呢?谁又能拒绝时事、命运求着你、水到渠成的成为英雄呢?但,那种深度中二又有什么意思呢?跟三岁的孩子有什么区别。。。人生终究是在琐碎、平凡中不断进行取舍和选择,始终不为外物所惑,坚定己身者,真人也。。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4)篇看完了这本书又搜到了同名电影。电影感觉是小说的片段式拼凑,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我估计电影看的乱七八糟的。但是一向,我对于小说没有想法,不知道为什么要读这篇小说?我想大概是看到这封面还不错吧。。看完小说,印象最深就是葛里叶,没耳洞却为了画家,自行打了一个耳洞,又因为他说要两只耳朵都要,于是又忍着疼痛穿了另一个耳洞。电影里面,画家打耳洞时,血一下就冒了出来,那个针就直直地穿过葛里叶的耳朵,想想都觉得疼。葛里叶身体里有种坚韧,固执。流言四起,本可以直接跟小屠夫回家结婚的,却执意要回来帮助画家完成他的画作。我们都知道,她爱的是才华横溢的画家,却不得不嫁给屠夫的儿子,没办法,她的身份决定了她的命运。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5)篇突然发现自己阅读的书大部分属于一个类型,《城南旧事》,《绿山墙的安妮》,《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定西孤儿院纪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些文学作品大都与个人经历有关,或儿童或未成年人,他们都的经历中都写着一种不平凡。《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本书语言描写细腻,每个比喻都充满幽默感,叙述了一位女佣将近15年的生活,生活琐碎,心路历程,情感迸发,人物转变,恰当的描写了少女初长成人必经的变化。只不过得到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才会铭记于心。这也是人之本性吧,希望所有人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所有不如意的过往都能如羽毛般随风而逝,对于封存的回忆藏之而不念之,潇洒往前走~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6)篇写得真好。你在一片黑暗中回眸,明亮的双眼流露出一丝期许,却又带着安宁。简单的布衣和头巾掩盖不了那份超凡脱俗的气质。耳边点缀的珍珠耳环,如同夜空中最圣洁的星。你微张的双唇似乎在诉说着你所看到的,画外面的世界。多少年来,人们为你的神秘和美丽所倾倒,却不知,当你转过身去,你将去往怎样的地方。也许每个年少的我们,都曾为爱情如此疯狂,哪怕因为懦弱得不到回应,哪怕因为世俗遍体鳞伤。而最终,女佣不配带珍珠耳环,屠夫的夫人也不配带珍珠耳环,我们终将回到现实,与过去的疯狂告别。但我永远留在了你的画里,永远刻在了你的眸间。伟大的维米尔。同样伟大的特蕾西-雪佛兰。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