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元》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微纪元
作者:刘慈欣
《微纪元》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沾染未来》讲的是生物学家使用技术,让地球生物由四位碱基生命变异为八位碱基生命,更高位数的生命意味着奇特的能力和不同于现在人类的生命特征,这让男主选择坚守现在的生命,不让生命的系统升级为八位。

里面有一段话很震惊,“这很正常,就好比Windows操作系统的程序无法在DOS操作系统下运行一样,虽然前者肯定高级得多。如果DOS系统有知的话,它一定会认为所有的Windows程序都不能称作程序,而是一堆不可理解的无意义的乱码。”《瘟疫》类似讲的是病毒让人变成石头,其实是石头人,硅基生命的故事,里面讲到对于石头人来说,移动很慢,但是有生命,让我想起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也有同样的认识。

《七重外壳》,虚拟世界,假如虚拟太逼真,你怎么知道自己在虚拟之中?可怕,难道如《盗梦空间》里说的,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图腾?

《移魂有术》,一个人的存在,是意识还是身体?

 

《微纪元》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当代缺乏大师式人物写作,王蒙老了、贾平凹老了、路遥死了……好不容易有个金庸,却太老了,只会陶醉在过往的武侠里爬不出来;好不容易出了个王小波却英年早逝;好不容易出个三毛和琼瑶,却一个造假一个永远长不大;汪国真更是幼稚到可怕;刘心武写过一篇《班主任》再也写不出一点象样的东西;韩寒、郭敬明、王朔……不是题材贫乏就是眼界脾气都太差;张贤亮写过几篇好东西,也钻到钱孔里去了,而且也不长寿;只剩下个莫言,就写点饥饿和计生,谨小慎微地活着;活着的还有余华,也不见有更多更成熟的作品……我们的思想领域过去一个时代禁锢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模式里禁忌太多,行业间壁垒森严、写作者自身修养不够见识有限胆略有限,怎指望出好作品大作家?近来读了刘慈欣、王晋康的一些作品,还真是有脱颖而出的感觉,尤其是三体和微纪元。

 

《微纪元》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科幻的魅力,便是带领思维去看 遥不可及的未来

在我们的认知中,未来会越来越好,当然会不舍得离开这个精彩的世界。可是在科幻的世界中,未来不一定是那么的美好,可能异常的残酷。更明白珍惜当下的含义。

相信很多朋友都是跟我一样从《三体》开始重新喜欢科幻,不过大刘的产量的确太少,这本《微纪元》只是摘录了一篇曾经出现很多次的短篇,意犹未尽,当然其他作者的作品也是非常棒的,不同的科幻思维,不同的叙事风格,非常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最后一个虚拟现实的故事想来的确后怕,如果有一天科技真的发展到如此的地步,有多少人能真正分辨是否在现实中呢,或者说,我们生存的宇宙真的是我们认知的这样吗?

  • 《微纪元》读后感(2)篇
  •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