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胡适用他专长的训诂学重新梳理了一遍中国古代先秦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使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了诸子百家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训诂考据也有它的一个弱点,那就是它所依据的原始资料。例如胡适不断引用的系辞和说文,不知道是否有人考据过它们的利用价值。另外,史学研究总是无法获得全面的资料,所以无论多么仔细的训诂,得到的结论始终还是片面的。
第二,胡适点评诸子百家思想的时候,明显带有扬墨抑儒的主张。我想这种主张是胡适所处的时代带给他的。当是时,有识之士不断的追问要靠什么来救中国,要怎样才能打破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所以他们必然高喊着要打倒腐朽的儒家思想。同时,他们也需要能够立竿见影的救国方法。所以当时的文化人其实都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因此这样的功用主义必然给他们披上了扬墨抑儒的外衣。
结合以上两点,读者要想对当时的哲学思想有更客观的认识,还需要阅读大量其他名家的作品。
《中国哲学史大纲》精选读后感 第(2)篇
开篇的序言和导言,是作者讲评判古哲学的标准并阐述了“述学”的重要性,而后讲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最为有名的道家,法家,儒家等几家的思想和哲学发展史期。整书叙述文文白白,在自己所理解的胡适印象当中,以为作者和鲁迅一样是一个白话文的文学家,政治家,作家,实之不然,胡适这篇著作半文言文的解读状态,文言文的篇章几乎没有看,看了解译,了解了古学的发展史,虚虚假假,以及老子荀子…等的生平纪实,就知道了这么多(汗颜),我最主观的感觉,这本书使我只能读其表,浅明其理,然不能明其深意,只怪自己才疏学浅,知之甚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再次重新回味,一达到不求甚解的地步。有哲学功底和历史功底的人读此书,可谈的上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中国哲学史大纲》精选读后感 第(3)篇
胡适本书最大的意义是他从史料的方面研究中国哲学,当然,研究哲学就必须从史学的角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也是这样做的。而问题是,而胡适对于史料的采信是严谨的,这是这本书非常大的一个特色,对于模糊的史料,胡适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让读者自己判断,并且在证据方面还是比较充分的。中国历史本来就是源远流长的,并且传说五千年,不可能每一件事都确之凿凿,这就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我想胡适给可我们一个打开思路的方法,要知道,胡适写这本书还是很年轻的。
说到这里,我想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尽量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这样我们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活中不乏人云亦云的人,当然有主见不是盲目自大,而是谋定而后动。
《中国哲学史大纲》精选读后感 第(4)篇
胡适博士专业主修的是哲学,这部“中国哲学史大纲”从什么是哲学、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到古代哲学思想流派的划分;主要按照编年史选取了老子孔子等诸子的哲学思想加以阐述解释,并作了详实地比较说明其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不足;并能够从当时国际环境中主流哲学思想引入、批判盲从古哲人错误思想,大胆提倡去糟粕辩伪哲学思想,这是胡博士这部哲学教科书最精华所在。
这也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胡适专业方面的书,应该说胡博士书我是熟悉的;其学识文风个人倍感钦佩,然这部哲学史大纲让我领略到胡博士专业方面是如此博大精深,诸子哲学学说不但主旨阐述精准而且辩证分析了在后期朝代演变中的历史作用,并把个人哲学理解加入其中;无论是经、史、风、雅、颂、大取、小取等史书典学引用,都展现了胡博士一流广博的学识,不愧是一代大家!
后感什么的着实谈不上,在先生著作之前。多少溢美之词都不为过。只觉得今日节奏变化的可怕,大多失了静心于学的精神。不明白“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欢喜。”如今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太少了,我们这些学生后辈,随着急功近利的时代洪流,冲刷的晕头转向。极少人可以静下安心励志于学,龙应台先生说“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关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如果有时间,请务必能够停一停,看看先辈先贤们的书,再“揉揉眼睛”看看自己眼前的路。#读书打卡#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