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精选读后感(10)篇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穆斯林的葬礼》精选读后感 第(1)篇

 

电影《月落玉长河》就是以此书为原型拍的,当然,电影是真没有书好看,我也就是图“月落玉长河”这个漂亮名儿才去看的。

人物塑造都很饱满,没有我不喜欢的脸谱化人物。下面我们一个个来说:

韩子奇,痴迷玉器的汉族穆斯林(后来的版本中这一点被改了)。对玉的痴迷使他匆匆在不懂爱情的情况下结了婚有了第一个孩子。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好不容易明白了爱情,爱人却是妻子的胞妹。抗战胜利了,韩子奇却因为玉器的问题不慎受伤,加上女儿的逝世,不久他郁郁而终。应该说,韩子奇一生最爱不是君璧,不是新月,甚至不一定是冰玉,而是玉,和那些多彩瑰丽的宝石们。他懦弱,他胆小,他除了玉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他不是优秀的丈夫、父亲,却是不可多得的“玉”人。

梁君璧,刚强美丽的玉器梁家大小姐。璧儿精明能干不消说,从她大字不识却能把账算清楚就可见一斑。父亲暴毙,璧儿强忍悲痛,在母亲体弱,玉儿年幼的情况下和子奇一起操持父亲的丧仪,共渡难关。璧儿很早就体会过没钱的难处,所以她一生都把财富看得很重,也可以理解。加之她没有文化,所以璧儿理解不了一些超越物质层面的东西,这也怪不得她。她爱上了师兄子奇,在没有嫁妆没有媒人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嫁给了他。结婚的头些年,韩子奇只顾事业不顾家庭,她并没有怨言,只是安心做她的贤妻良母。如果不是子奇和玉儿的那段事,我想璧儿不会变得像后来那样面目全非。看得出她其实是爱新月的,只是一想起新月的父母就膈应,毕竟新月是那段“孽缘”的结晶啊。后来的梁君璧,自私,贪婪,控制欲极强,让丈夫、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儿的男朋友,甚至老姑妈都不好受。她心里的苦,恐怕也不好受,可这一生,只怕除了真主,没有人真正耐心听过她的诉求,她是俗气,愚昧,又可怜的。

梁冰玉,叛逆聪慧的新时代女性。玉儿生逢其时,上学堂,学洋文,自由恋爱全让她赶上了。可惜,她初恋政治立场不坚定,年轻的玉儿又太脆弱,跟着姐夫出走欧洲。毫无疑问玉儿是聪明的,不然不可能是燕大和剑桥的学生。战争中(在冰玉和子奇都以为君璧已不在人世时)她对子奇的依赖和她对过往爱情的痛心,让她最终爱上了子奇,也有了新月。现实给她开了个大玩笑,她不得不面对活生生的姐姐,她如今的情敌。冰玉是自私的,她固执地认为一切因素都应该为了真爱让步。不错,她和子奇是真爱,可是生活哪里是真爱至上呢?责任和伦理同样重要,所以韩子奇不可能(也不应该)抛下璧儿天星和姑妈他们仨!至少为了当初的承诺,他应该像个男人一样回中国来。诚然,玉儿的处境很尴尬,但,只能怪他们遇到了尴尬的时局吧。我们在歌颂玉儿敢爱敢恨的新女性品质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同样是所谓的“新”让玉儿忘记了作为妻子和作为小姨子的责任与义务,只明白权利显然是不够的。

韩新月,美慧体弱的北大高材生。新月继承了父母的好容貌,霍达女士在她一出场就点明了她的清丽。父亲对她的耳濡目染使新月在读大学前就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新月本来是容易令人嫉妒的角色,花信年华,优异的表现,美丽的容貌,家里(父亲,姑妈和哥哥嫂子)的宠儿,良好的人缘,班主任的照顾与爱慕,似乎她占据了太多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可是,偏偏这样好的姑娘得了绝症,而且她到死都没怎么享受过母爱。在我看来,新月不够勇敢,面对“母亲”的冷暴力,她只是默默流泪,没有勇敢地问一句为什么。当然,问出来的话打击可能更大。

韩天星,敦厚质朴的老大。其实小时候天星根本不是闷葫芦,且看他和新月头次见面聊天那段就知道。天星变闷我觉得和他知道了新月的身世有很大关系,他毕竟比新月大了8岁,早就懂事了。他和容桂芳情投意合,却因为对方家里穷被母亲生生拆散,害得他在厂里被骂惨。他被迫接受了淑彦,虽然他不爱她,我想,婚礼上他那句“改必勒泰”是在何等痛心和无奈的情况下才说出口的啊。可他如何抗争呢?容桂芳已然离去,父亲和妹妹病着,姑妈又突然去世,妻子还怀着孕,况且又是这样温良贤淑的妻子。男人的担当和责任迫使他安分守己地过日子。他的爆发,只能是新月去世时对母亲的一句:“人都死了您还要怎么样啊!”数年的苦楚,他的,新月的,尽在这一句里了。

楚雁潮,志大才高的青年教师。和新月很像,雁潮同样有俊朗的仪表,过人的才华,良好的人缘,高足的倾慕。同时,“不好”的家庭背景害他迟迟不得升任讲师,幸好,这没有影响他的教学。对爱情,他有相隔千里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牵挂,有燕园内病榻畔的照顾与承诺,更有用心赶制他和新月的译作的努力,可惜,他爱的人早早撒手人寰。楚雁潮会是很多女子的梦中情人吧?但我感觉他对待爱情和婚姻太理想化了。新月有严重的心脏病,无法生育,而楚雁潮是家中独子(唯一的男孩子),如果结了婚,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当然,在热恋的人面前,这些可能都不算什么,但是激情过后,问题终有一日会显现。

我只挑了几个人物写,其实还有很多想写的,像老姑妈,淑彦,郑晓京。。。写来写去,就是想说,霍达女士笔下的人物让人感觉很舒服,都是活生生的,同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这点我尤其欣赏

 

《穆斯林的葬礼》精选读后感 第(2)篇

穆斯林的葬礼,刚开始我以为是穆斯林对玉至死不渝的守护,主题在突出匠人精神和文革时期玉的磨难。直到新月临死前的篇章开始,我才渐渐对这本书这个书名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感触和思考。仅仅对人物而言,我觉得韩子奇面对玉,确实有匠人精神,他可以无所畏惧的守护自己内心追寻的东西。但是对于感情,面对爱情与亲情加之教规的约束,他变成一个懦弱的人,他本意也许想体现自己的责任感,可恰恰是他的懦弱,让他变成了一个最不负责的人,否则,他的子女也许不会有如此悲剧的人生。梁君璧是个没有文化的人,她兢兢业业守着这个家,又在无意的毁了这个家。她怀着对信仰形式上的忠诚,并没有在灵魂上得到救赎。新月和楚雁潮的爱超越了信仰的隔阂,宗教的隔阂,他们的爱是伟大而忠贞的,却终究因为信仰的不同得不到回回的认可,放大了说可以拓展下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对民族发展融合的影响吧。梁冰玉这个角色,我个人觉得最不好拿捏。她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穆斯林,她和韩子奇的爱情能冲破一切信仰和道德伦理的牢笼而结合,我读不懂是她思想过于前卫,觉得爱高于一切,还是我这个深受中国道德伦理观念的人有点难以理解。何况她的幸福建立在姐姐的痛苦之上,她的爱热烈又不顾一切,以至于伤害了他人而毫无一点愧疚之心,她的爱像一团火,温暖了自己却灼伤了亲人。另一方面她勇敢无畏追寻自己的心,当她看到懦弱的韩子奇让她失望时,她毅然选择放弃和离去,除了对女儿新月的爱和愧疚,她是那样的决绝,敢爱敢恨,又让我有点钦佩。上升到对这本书阅读后的理解和思考,看到排在首页一篇不错的书评,写到了我想表达的,也写到了一些我没想到的,于是不再自述,特摘录如下:当信仰无法改变人的灵魂的时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仪式上,而永远无法达到塑造人的性格和美德的作用,那样的信仰是肤浅的,经不起考验的,对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几乎都是负面的。人类如果过分地留恋现世的世界,忘记自己最后的归宿,从而忽视信仰的基本功修,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的生活彻底走向世俗化。当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死亡带给这些人的只有恐惧和担忧,这是小说的主人公韩子奇留给我们的警钟。爱可以消融宗教信仰、国家矛盾、政治立场等存在的偏见与狭隘,回归到人性的真善美,触动心灵深处的柔软。 从这个角度来看,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是多么伟大而纯洁,楚能于新月坟前拉奏小提琴,一个回族姑娘,穆斯林,一个汉族汉子,无神论者,他们看似被家庭,被宗教信仰分割,可是即使天人相隔,他们依旧爱的深沉。因为他们的爱超越了一切宗教礼俗,超越了信仰,只因为:足够爱。放眼全书,我用隐隐感觉到霍达在表达动人的爱情后面,在思考,回回在中国发展处境的问题;在思考,回回与中国其他民族融合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在思考,回族信仰内部改革与适应社会发展问题;在思考,回回族在中国的历史与未来的问题。

《穆斯林的葬礼》精选读后感 第(3)篇

书评:穆斯林的葬礼先后看了四本书,《穆斯林的葬礼》是第四本,经常会心焦气躁,读书的频率及速度远不如在国内,尽量在平静的时候找书来读,多少可以改变一些心境吧。学习中文课程时,老师就有推荐这本书,一直想先应付考试吧,毕竟霍达不是重点作家,这一晃近二十年过去了,这二十年也读了不少书,以国外作家为主,印象中仅读过严歌苓的作品。很庆幸在这个年龄这个时间这种状态下来读这本书,勾起了很多美好回忆。整体印象这本书如此的干净,干净的令人动容,即便是韩子奇的移情,也没有让人反感,因为这个人物的个性很像我的父亲,尽管我的父亲与手工工匠和收藏一点儿不搭边;而梁君璧又真的像极了我的母亲,可我却不像新月。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共鸣点实在太多,每读一页都会把我带回到儿时,少时,开篇不久的四合院描写,反复看了几遍,努力回忆着我曾经居住过的四合院,当然远不及这部作品里面所描绘的那样,但美好的画面还是一幅幅闪现,院子里的核桃树,柿子树,石榴树,院中间那个灰瓦色大鱼缸,地面上一块块青色方砖,正屋进门那高高的大门坎,冬天院子中间水管里流下的大冰柱……这一切如今只成追忆了。我身体里流淌着穆斯林的血液,我感受过穆斯林婚礼的神圣和葬礼的庄严,我对穆斯林的生活习惯感同身受,对穆斯林的美食如数家珍,一切都那么熟悉,这里面每个人物都让我觉得那么亲切,仿佛是自己的家人一般。假如在求学期间读这本书,梁亦清这个人物以及他的玉雕手艺应该不会给我太深的印象,必竟他不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对于他呕心沥血把生命献给了玉雕的创作也不会觉得如此的震撼,原因是我的爱人是个从事雕刻的艺术家,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爱人的身影,一个废寝忘食用生命去雕刻的人,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我仅是一个普通的读者,和书评家无法比,写的全部是内心的真实感受,评大家的书真的有小巫见大巫的感觉,何况是这样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但想说的话还是要说出来,个人不太喜欢新月这个人物,为了她的出生把韩子奇写出了国,多少有些突兀,出国前后的韩子奇像是两个人物,韩子奇的这段设计完全是为新月在作铺垫,新月是个爱情原素,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新月与老师的爱情堪称完美,虽以悲剧告终,这样的结局实际更完美,纯洁的不染一丝尘埃。好的作品引人入胜的原因就是岀场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特点都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这一点在这部作品里尤为突出,比如新月的哥哥,比如新月的同学,当然最成功的一个人当属梁君璧。在网络小说盛行的年代,能够坐下来,静心品读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呀。注:此书评写于2016年

《穆斯林的葬礼》精选读后感 第(4)篇

 

少年时的韩子奇、璧儿、玉儿他们生活的艰苦而纯真啊,但时局战乱国家动荡改变了千千万万个他们的命运,韩子奇和玉儿是“背叛”么?他们并不知道妻子(姐姐)儿子(外甥)并没有死、家没有散,可当年把妻子儿子家人丢在北平逃到伦敦的也是他们啊,唉,命运弄人,还有就是小人(蒲寿昌)得志。小说中几个人物先后的“无常”一直紧贴着小说主题让读者身临其境、感慨不已、悲痛不已。玉器粱梁亦清为宝船完工前功亏一篑而吐血而亡、侯掌柜因宝蓝戒指失窃遭韩太太疑心驱逐自证清白后生命戛然而止、半亲人半仆人的姑妈临死也没说出新月的身世、聪明好强的新月没能回去自己的燕大也没能见到楚老师和爸爸最后一面、韩子奇病榻前的忏悔……好悲伤啊[流泪][流泪][流泪]天星因为自己的母亲失去了爱情但为家还要坚强的撑下去,淑彦云里雾里嫁给了天星自始至终也没有得到过爱情。韩太太这个人物既让人气愤不已又让人可怜,遭遇过父亲突然离世要撑起一个家、亦母亦姐的照顾幼妹、丈夫抛妻弃子音信全无、经年不见的丈夫带来的“小三”是亲妹妹...那个“奇哥哥,你娶了我吧”璧儿啊只是过去式了...

小说章节是以“玉”和“月”交叉进行的,“月”就是新月咯,也是小说第三代人物;“玉”即是韩子奇痴迷一生的“玉河”、“玉器”,也是他们那一代的爱恨纠葛,也是玉儿、璧儿、韩子奇命运的变化无常……

 

《穆斯林的葬礼》精选读后感 第(5)篇

开篇悬念,她是谁,文章月与玉交替,最终交融在一起展示了一段时空一段故事。起初没有什么感觉,后来愤恨于梁璧玉对于新月的冷漠,对天星的棒打鸳鸯,然后发现韩子奇爱的只是玉,为了玉舍得下发妻与小儿在战乱时远走异国,为了玉不肯抗争处理好后续,置生活十年的冰玉新月于不顾,直至玉散人将亡才参透对玉执念。他白手起家,有远见肯学习,可也懦弱无能无力。反观某些地方,反而不如发妻坚强果敢。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最终发现所托非人,毅然放弃,寻求自己的人生,可是不该不把女儿带在身边。在这里明白了为什么说有后娘就有后爹。爱吗?爱,可是终究还是更爱自己?姑妈的一生悲苦,可是为人和善,也不枉此生。楚雁潮爱的热烈也爱得深沉,有始有终,这样的爱情可遇不可求,可惜有情人未必能白首。天星小时候活泼好动,变的沉默寡言也是家庭变故所致,然还是保护妹妹,本心善良啊,拒绝归还的房舍和财务,真是不同于其母亲。因果循环,善恶相报,现实就看得到。心性不合硬结合在一起,没有动因尚可凑合着过,一旦有新的撞击,这样的关系就变得摇摇欲坠。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心爱之人,不易求,既有,就不要轻易放弃,何其有幸啊。人生匆匆一瞥,身外之物皆虚幻,有所求也应有所止,过于痴迷,也是负累,但其中的乐趣也是无法言说的吧。

《穆斯林的葬礼》精选读后感 第(6)篇

早在几天之前就应该读完的书,由于种种原因推迟了几天。还是很久以前说过的那句话,写得不太好的文学作品它不可能会获得那么多口碑和荣誉。如同莫言所说:他不怕他的书没有人看,哪怕只剩最后一个读者,那他也满意了。一本不错的书,他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合上书卷,感触颇多,几天前翻开时有个好朋友说,新月之死她哭了,可能我没有她那么深地投入感情,但我不否认,这颗陨落的新月她让我感到惋惜,这不到二十岁的生命是坚强的、自信的、博学的,她有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只是她却有一颗最脆弱的心脏。我很想拥有和她一样的人生品格,想拥有和她一样的生命自觉。她对得起年轻的生命,她身上散发出的气质远远高于她生命的“长度”,而这年轻的生命是高质量的。我几乎忍不住流泪的是结局梁冰玉的回归,是那个开门的少女结绿,这个少女和新月太像了,我几乎在思考,她是新月生命的延续,她说不定会有和新月相同的品格。四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一个长达六十年的故事,一边阅读一边投入了不少时间和思考,如今合上书本,有太多想说的,可是因为身体原因,那长长的读后感只能延后了。

《穆斯林的葬礼》精选读后感 第(7)篇

 

值得阅读很多遍的一本书,故事情节起起伏伏,跟着书中每一位人物,感觉自己走进了那个时代当了旁观者看着他们怎样的度过他们的一生,韩子奇,算是一个把一辈子过完整的人,该经历,享受的生活通通拥有过,看到他中年的那一章,觉得他一辈子是活得很成功,也是他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来了,很佩服,但是结局他过世的时候,觉得人呐,一辈子来去匆匆,过眼云烟,很多东西,各种功德名利,在真正要离开世界的时候,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就像书里说的,我们都是来到这个世界借着这躯壳活着的灵魂,当一切都经历过了,必然有离开的一天。刚开始给女主写的太完美了,但是后面故事娓娓道来,发现新月是一个很可怜的孩子,她对这个世界很小心翼翼,对未来有很多憧憬,要是没有一场病,她可能会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走下去……关于里面的爱情,和其它书里有点不一样,过于神圣,或许它本就有用这么神圣,只是我觉得太美好了一点,后面楚雁潮难道就是孤零零一个人生活下去了吗,时隔多年,他的心里难道就没人在走的进去?再一次领悟爱情的伟大。

这么好的书,只能用这口水话乱说两句,得多看看。嗯!!

 

《穆斯林的葬礼》精选读后感 第(8)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有所感--致愚昧无知的自己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能获得平等对待。这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我尊重他们,却从没有想过要了解他们。提起穆斯林,我们会毛骨悚然,因为他们发起了911恐怖袭击。提起回族(穆斯林流入中国分支,后融合我们的文化习俗),我们会避而远之,因为他们卖切糕。人有善恶之分,宗教民族没有,坏的是人心,都说没有信仰的人更可怕,因为他们做事失去准则。看了《天国王朝》这部电影后,一直想了解一下为什么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犹太教为了圣地耶路撒冷打到头破血流,然后想起这本躺在书单里久久未开读的《穆斯林的葬礼》。其实阅读过后并没有得到心中的答案,却对回回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了一些表浅的了解,对玉器行业有了一点皮毛的认识。三代人的故事交叉叙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韩子奇对玉的执着,还有巴巴对圣地麦加的向往,反而他们的爱情并没有打动我,我相信作者叙述重点也不是放在这儿,而是想要让我们对回回有更多的了解。

《穆斯林的葬礼》精选读后感 第(9)篇

 

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还是小时候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和评书连播节目,忘不了每天中午一边吃饭一边守在收音机旁,心情跟着书中各个人物的命运多舛而跌宕起伏。但是那时毕竟还小,只是觉得故事很好听。

这回逐字逐句地看完了这本书,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家用心用情刻画的人物形象的鲜活生动,尤其是新月,她是那么纯洁,那么善良,那么美丽,却又那么惹人爱怜,以至于看到新月离世的时候我已泪流满面,对作者不禁有几分埋怨:这么优秀的姑娘,为什么只让她活在这世上19年,还要受那么多的苦?

可是再看书中的其他人物,哪一个的命运不是悲悲喜喜,矛盾重重,哪一个不得屈服于生活的重压。书名虽然叫做穆斯林的葬礼,我觉得更像是每个人物爱的葬礼。从韩子奇到楚雁潮,从梁君璧到韩天星,无论他们是什么阶层地位,无论他们文化水平高低,他们都爱而不得,爱而不能,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埋葬了自己的爱。各种生离和死别的情节,让他们的爱的故事愈加打动人心。

 

《穆斯林的葬礼》精选读后感 第(10)篇

书籍看了一大半,之前没有细细的看过介绍,一直以为书中的故事可能会发生在甘肃、青海或者其他什么回族自治区,很意外是在老北京。不过这也从另外的方面把那种对民族信仰的坚持表现得更好,在别的民族群体中坚守着自己的民族信仰以及文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生命自觉,虽然没有了大西北穆斯林聚居去那种浓烈的民族色彩,但却更加显得珍贵。这种分两头的叙事结构在别的书里有过接触,在系列型的电影作品中也有接触,并不是很喜欢,但也不排斥。书才阅读了一大半,但隐隐约约已经看到了结局,我相信书的结局和我所看到的结局不回有太大的出入。整部书中,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比较喜欢的人物是韩新月,至今还没读完整部书,仅有的对于韩新月的理解还不是很完整,不再多费口舌。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