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幼儿园》读后感(2)篇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
作者:米切尔·雷斯尼克
现在的孩子,大概有2/3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儿童编程之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在本书中告诉你,未来教育要向幼儿园学习,具有终身创造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在《终身幼儿园》中,米切尔教授基于成功开发风靡全球的Scratch编程语言及在线平台,以及与乐高公司合作长达30年的经验,打造了一套培养创造力的“4P”学习法,由项目切入,从热情出发, 同伴协作互助,游戏启动内驱,围绕创造性学习螺旋,详尽展示了创造性学习体验的每一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孩子打造驾驭未来的引擎。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 第(1)篇

通往终身幼儿园之路

几年前,媒体实验室的一位同事写信给我,说起她在上幼儿园的女儿莉莉。“莉莉的一位同学因为发育迟缓,重复上了一年幼儿园,”她写道,“有一天莉莉回家说:‘黛西去年上幼儿园大班,今年又要上幼儿园大班了,整整两年了!我也想再上一年幼儿园!’”

莉莉不愿离开幼儿园是可以理解的。当她进入学校的教育系统后,她可能就不会再有像在幼儿园那样的创造性探索和表达的机会了。但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存在。在这本书中,我提出了延伸幼儿园教学方法的理由和策略,以便像莉莉这样的孩子能够在他们的一生中继续体验创造性学习经历。

当然,延伸幼儿园教育的方式并不容易,事实证明,教育制度顽固地抵制着变革。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农业、医药和制造业领域已经因新技术的出现和科学的进步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教育就不一样了,即使新技术已经进入学校,大多数学校的核心教育结构和战略基本还是没有改变,仍然停留在装配流水线式的思维模式中,与工业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过程保持一致。

为了满足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打破教育系统中的许多结构性障碍。我们需要打破学科间的障碍,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艺术、工程和设计一体化的项目;我们需要打破年龄的障碍,让不同年龄的人可以相互学习;我们需要打破空间上的障碍,将学校、社区中心和家庭的活动连接起来;我们需要打破时间上的障碍,让孩子们能够在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基于兴趣而从事项目,而不是将项目挤压到一节课或课程单元的约束之下。

打破这些结构性壁垒并不容易,这需要人们改变对教育和学习的看法。人们不应该再把教育看作一种把信息和指令一点一滴地传递给孩子的方式,而应该把它看作一种帮助孩子发展成为创造型思考者的方式。

当我想到如今社会在向创新型社会过渡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短期的悲观主义者和一个长期的乐观主义者。前者是因为,我知道打破结构性障碍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多么困难,这种改变通常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但同时,我也是一个长期的乐观主义者,我认为有一些长期的趋势将加强对“终身幼儿园”这一理念的支持。随着变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创造性思维的需求将变得愈加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将认识到帮助孩子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性,而且会形成关于教育目标的新共识。

希望正在世界各地涌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和社区中心为孩子提供了制造、创作、实验和探索的机会。还有更多的家长、老师和决策者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学习和教育方式的局限,并在寻求更好的策略,使孩子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

我的长期乐观,另一个原因来自孩子本身。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参加像Scratch和计算机俱乐部这样的社区,体验到了创造力的可能性和乐趣,他们会成为变革的催化剂。他们不满足于被动的学校课堂,也不想接受旧的做事方式。这些孩子长大后将会继续推动变革。

这只是漫长旅程的开始。终身幼儿园的道路将是漫长而曲折的,需要很多地方、很多人以及很多时间的工作。我们需要开发更好的技术、活动和策略,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空间,让孩子能够从事自己的创造性项目,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 第(2)篇
我没有孩子,也不懂编程,有些地方没有看懂,感觉被安利了一把乐高。搜了一下,几百到几千不等,想着我要有孩子,此刻就下单
“现在的小学生,大概有2/3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要想在变化如此快速的世界蓬勃发展,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所以,终身幼儿园指的是终生的创造性探索和表达。这理念可以跟我小学时所熟知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产出者爱因斯坦隔空握爪了。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主动的知识建构来理解世界,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他们的想法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创造的。施琪嘉讲过,中国人比西方人的创造性弱很多,与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中国人太溺爱孩子,喜欢过度骚扰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想象力无从生根。而西方人很早分床,让孩子自己去玩,想象力就容易诞生了。硬币总是有两面,西方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人孤独。
如此想来,让孩子们去玩过家家、看图说话、编故事、写作文、乱涂鸦、玩泥巴、玩沙子、搭积木、做手工,都算是发展创造力的好方式了。比起学英语、学才艺,可能要更好。我小时候就喜欢看着天花板和云胡思乱想,喜欢自己编故事给同学们讲,还喜欢玩剪纸……
嗯,现在真是很喜欢孩子了,生产或者教育也是创造看来人天性就是喜欢创造的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