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抛出一堆常见的哲学问题,然后写上点各哲学家的一些解读,配上肤浅(真的是肤浅)的见解,整出这么一本乱七八糟的书。唯一的价值就是抛出一些日常不会思考的问题,好歹让读者进行一点哲学思考。
内容:
关于哲学。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当开始思考“世界是什么”时,哲学就开始了。
关于世界。世界万物,生生不息,变异无常,但没有人能说请世界是什么。有哲学家认为世界背后有一个统一、不变的东西,他们称之为“实体”“本体”“本质”等。有人认为世界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有人认为使得世界连续且统一的是某种精神的东西(神),有人认为认识世界本质不能依靠逻辑思维只能透过心灵体验,因为那是不可言说的东西。争论不休,尚无定论。“世界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不该问,原因:世界无法归类;这问题徒劳且多此一举;甚至有人认为这问题只是语言的逻辑毛病所产生的虚假问题。
关于开端。追寻开端会陷入“二律背反”的困境,也就是用理性试图去认识超越自己经验的东西必然产生无法解决的矛盾中,无法探讨因和果的起源问题。
关于宇宙的边界。宇宙的边界是否存在?人类的想象力无法想象没有边界的东西,宇宙远远超过人类的理解范围。
关于时间。相对论打破了绝对时间的概念,在外部似乎找不到时间的客观根据,因此有哲学家认为时间是人的感觉投射到外界。
关于因果。知道所有的因,是否能推断出必然的果?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因只是出现在果之前,但无绝对的证据证明两件事有必然的关系,因为从经验中不能得出永远有效的论断。
关于自然的目的。自然选择淘汰了不适应的生物,又用各种灾难毁灭掉幸存的生物,那么自然为何要创造生物呢?或许用偶然性来解释会更合理:整个宇宙呈无序混乱状态,偶尔产生了有序的星系、地球、生命,然后终将消灭于混沌中。
关于自由意志。有哲学家认为,个人无自由意志,你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取决于自身机体和外部环境。然而对“自由意志”的定义从来没统一过,很难讨论这个问题。
关于感知。我们只能透过感知来认识世界,很多哲学家怀疑感知的可靠性,或认为我们无法比较感知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差别,或认为外部世界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认为无法讨论这个问题。
关于梦。如何分清梦和现实?单凭感觉无法说清问题。这里涉及一个深层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也就是,感觉到能够证明对象的客观存在?有哲学家绕开这个问题,直接把感知到的世界设定为真实的,即朴素唯物主义。
关于思维。世界一旦进入我们的认识,就会被思维所整理,必定不再是本质世界,而是现象世界。即使从全知全能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也不过是现象世界的总和,跟本质世界不是一回事。因此,本质世界是否存在也要打上个问号。
关于自我。“我”是否包含灵魂和肉体?灵魂是否高于肉体的独立存在?“我”是否指记忆和内心的总和?
关于语言。尽管我们都会用同样的语言来表达感觉,但没办法跑进别人的身体来证明我们说的是同一回事。因意识无法相通,我们不可能感同身受。
关于他人。我们无法证明他人跟自己一样有着心灵,因为无法从外在言行来判断背后的心灵是否存在。
关于知识。知识只是从经验中得到的信息,越依赖掌握的知识,越偏离真理。当然,不可靠的知识帮助人类取得各种成就。
摘录: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看作哲学的最高要求。可是,认识“自我”真是一件比认识世界更难的事。上面的例子说明,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难题:
第一,我有一个肉体,又有一个灵魂,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人说,灵魂只是肉体的一种功能。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灵魂有时候会反叛肉体,譬如说,会为了一种理想而忍受酷刑甚至牺牲生命?如果不是这样,灵魂是不同于肉体并且高于肉体的,那么,它也必有高于肉体的来源,那来源又是什么?如此不同的两样东西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既然灵魂不来源于肉体,为什么还会与肉体一同死亡?或者相反,在肉体死亡之后,灵魂仍能继续存在?
在这个千篇一律的时代,我甚至感知不到我的存在
第二,灵魂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它是指我的全部心理活动和内心生活,那么,它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一方面,它包括理性的思维、观念、知识、信仰等。另一方面,它包括非理性的情绪、情感、欲望、冲动等。其中,究竟哪一个方面代表真正的“自我”呢?有的哲学家主张前者,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因而不同个人之间的真正区别也在于理性的优劣强弱。有的哲学家主张后者,认为理性只是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个人的真正独特性和个人一切行为的真实动机深藏在无意识的非理性冲动之中。他们究竟谁对谁错,抑或都有道理?
第三,我从小到大经历了许多变化,凭什么说我仍是那同一个“我”呢?是凭我对往事的记忆吗?那么,如果我因为某种疾病暂时或长久丧失了记忆,我还是不是“我”呢?是凭我对自己仍然活着的一种意识,即所谓“自我意识”吗?可是,问题恰恰在于,我是凭什么意识到这仍然活着的正是“我”,使我在变化中保持连续性的这个“自我意识”究竟是什么?
现在我把这些难题交给你自己去思考。
如果要我来谈论哲学,我一定不知该从何谈起或者一定说得杂乱无章,让人有种丈二的和尚之感。哲学,总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仿佛没有边界,可以从一个问题一直引申到无穷大……
我一直选择夜晚来读这本书,可能是已有的知识经验告诉我宁静的夜晚更适合思考吧。可是要命的是,我竟然看着看着就昏昏欲睡,干脆就合上眼睛什么也不管了。今天下午电脑里随机播放着不知名的歌曲,我坐床上翻译论文,累了倒头就休息,拿起手机又看起了这本短小精悍的书,结果这次我居然没有睡意,在如此夏日炎炎正好眠的午后我竟然没有睡意,这正常吗?我都已经分不清这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了。
看吧!也许我本来就不了解自己。此时,我又想起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看作哲学的最高要求,这不无道理。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高级动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但在我们思维的加工下我们看到的又是不同的世界,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奇妙?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感觉是不是也很奇妙?
我的见识还不够,我的世界也很小,但我想只要愿意每天前进一点点,小世界也会一点点大起来的。只要去做,就会有所改变,不是吗?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周国平
6个想法
◆ 第3章 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吗?
>> 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当然是无法成为研究对象的,所以,在这些哲学家看来,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仅仅属于每个思考者个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
◆ 第8章 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 世上每件事情作为结果都必有其原因,当然往往不止一个原因,是
◆ 第9章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 经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未来,从经验中不能得出永远有效的必然判断。
◆ 第11章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 支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人自身的欲望,二是外部的环境。
◆ 第15章 贝克莱的是与非
>> 言说,在“主体”之外有没有“客体”,在“意识”之外有没有客观存在的“对象”?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 第18章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
>> 世界一旦进入我们的认识,必定被我们的感觉所折射,被我们的思维所整理,因而就必定不再是什么本来世界,而成为现象世界了。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